走进四中

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> 走进四中 > 校长寄语 >

文章详细

海波君及诸校友:

亲爱的校友,我急切呼唤你们,非为殷勤,只因为血脉相连,从你们进入四中的那一刻起,你们就在四中的血液循环里活跃着了,即使你们已离开四中,但你们仍流淌在四中的血脉里,生生不息,灵动奔涌,四中的血脉里不能没有你们!

从石龙路到新蒲新城桃李路,遵义四中已走过百年历史。遵义四中能够成为遵义教育、贵州教育的一个符号,甚至是一座丰碑,它既是代代四中人、代代遵义人的情感、智慧和汗水的凝结,更是代代四中学子梦与青春,爱与智慧的凝结。汇川坝上,凤凰山下,四中人的石龙时光里有无尽的美好和书写不完的校愁。也惟其如此,无论你走到哪里,提起四中,你都难以挥去石龙路上的青春记忆。捞沙巷的小吃经久不衰,杨柳街的石板路还是那么古朴光滑,四中校园里的那些大树、那些石凳,无言地记下代代四中学子的青春岁月……这一切的美好,是因你们为它们注入了青春的活力、生命的活力呀!

如今,四中搬迁到桃李路上,遵义市委政府大手笔书写遵义教育新篇章,来过新四中的人,无不感叹四中的高大上。如今的四中已成为贵州省一类示范高中,并且开始了现代化、集团化、国际化的新征程,正朝着贵州一流、西南前列、全国知名的优质高中迈进。如今的四中人,无不满怀信心努力建设大气四中。校友们也常回家来,帮助建设四中。老校友石永言不但常回四中向新生代们讲述四中的历史与荣光,还将自己多年的长征文化研究成果无偿捐赠给母校,建设红色文化教育馆;百年校庆时,校友们在四中的校园亲自栽树,以示感恩,校友纷纷到四中做志愿者,将自己的智慧和对母校的爱传承给后生们。怀贤广场,四中记忆厅等无不凝结着四中学子的爱与感恩。百年校庆时,七五届的老校友张世涛,亲自在一百支粉笔上书写了《师说》,每一个字都是一份情……如此等等,举不胜举。校友们的感恩之情让我们感动,同时也激励着我们,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我们都将不遗余力,弘扬四中文化,光大四中精神,提升四中品味,铸造四中品牌。

作为本届校长,在四中的时间并不长,正因为不长所以压力很大。我深知肩上的责任和使命,生怕因为自己无能而对不起四中人,所以我常寻求四中人的帮助和指点。最近争得四中校友帮助,准备改造学校一个文化标志——三铭池。三铭池即铭贤、铭恩、铭梦,旨在感恩贤人,感恩为四中发展做出了贡献和正在努力做贡献的人们,并激励后代为发展四中而努力实现梦想。三铭池本已建好,新校的建设,上届校领导可谓殚精竭虑,建设效果很好。只是新校的建设,总是难以将历史的沉淀和学子们对母校的情感很好的融入。建成之后,我们希望慢慢地注入四中学子的青春记忆,让每个四中学子回到母校后找到记忆,找到感动。

四中学子是四中最美的记忆、最美的风景、最有生命力的文化。基于这样的认识,我们想将三铭池改造,注入学子们的生命情感,让它成为灵动的风景。在校友们的帮助下,贵州省著名绿化景观设计师、四中校友张嵘嵘精心设计反复修改,重新设计后的三铭池的确赋予了它生命力,同时我们还希望,这个灵动的风景能够成为凝结校友情感的风景,让校友来设计,校友出资来建,这不是学校缺钱而出的下策,对于四中来说,市委政府是高度关心的,改造三铭池的费用是不愁的。但是,我们想,如果三铭池融入四中学子情感和智慧,这道风景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风景,是不是就具有了情感和生命力,从而真正成为一道永恒的风景呢?四中88届校友廖冰君在百年校庆时得知我的想法后已个人捐资30万,但估计改造三铭池的费用在200万左右,如果能争取到各届校友的支持,让三铭池成为四中学子自己建设的三铭池,那么,三铭池就将载着校友们的情谊和美好记忆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。个人想法,不知是否恰当,请海波君及诸校友斟酌。

另,新四中为了传承百年文化,激励后生,专门建了一个以“四中学子在四中”为主题的“四中记忆馆”,希望通过再现历史来增强后生们对四中的自信和热爱,同时,让每一个四中学子回到母校后能找到当年的记忆。其中一个版块是“学子归来”,内容为展示各行各业的四中优秀学子。我们的原则是“去功利、去标签、去评述”、“不以成功论英雄”,寻找各行各业的学子,留存不一样的笑容,见证同样的母校记忆。非常希望校友们能够主动将自己的讯息传给母校,无论你现在是什么人,你都是四中最美的记忆。 海波君,我之所以选择将这封信给你,是想通过你以四中校友会的名义征集校友们的智慧,助我一臂之力推动学校发展,不为功利,只为真情。 如有不妥,甚望直言。

张志奎亲笔

於2016年7月1日




延伸阅读